記者 張俊 張世虎 鄭運祥 朱潔
如今的紫陽,是大山里的“現代城”。
村莊內外,靚麗整潔;屋舍前后,錯落有致;水泥道路,開闊寬敞,F代化的搬遷社區里基礎設施完善,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鄉風鄉貌顯著提升……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畫卷徐徐鋪展,令人心曠神怡。
面對脫貧摘帽后的新生活、新起點,怎樣讓農民群眾收入可持續、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新使命下、新征程中、新起點上,紫陽縣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像抓脫貧攻堅那樣繼續盡銳出戰,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產業就業增收,持續推進易地搬遷后扶,提升農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確保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加持續、群眾更有獲得感。
聚焦富民產業 筑牢鄉村振興根基
打造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富硒好茶,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增收。帶著這樣的初衷,中茶紫陽茶葉有限公司在以龍頭引領、集成發展,將產業從“小而散”邁向“大而強”這一理念下,2022年1月在紫陽成立,于8月正式投入生產,F擁有精制加工生產流水線1條、白茶蒸制流水線1條、全自動茶葉包裝流水線1條。
還沒走進制茶車間,陣陣茶香便從四面八方襲來。生產車間里,穿戴整齊的工人們低頭忙碌著。侯亞萍就是其中一員。
侯亞萍家住蒿坪鎮雙星社區五組,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兩個孩子分別上高中和小學。為了方便照顧孩子上學,她無奈選擇留守家鄉。今年8月,中茶紫陽茶葉有限公司投入生產,通過招聘,她成為茶廠員工。
“從家里到茶廠,騎車只需要10分鐘路程。以前我就是一名家庭婦女,現在有班上,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侯亞萍拿起將要封袋的茶葉放上計量稱,精確每袋茶葉的重量。這樣輕松簡單的工作,每個月下來,她能拿到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工資。對于這樣的日子,她感到很滿足。
中茶紫陽茶葉有限公司是建設銀行駐安康定點幫扶工作組引進紫陽的首家具有央企背景的合資企業,也是中茶公司第一個在縣域單位投資的企業,其擁有專業研發團隊,銷售渠道多樣,對紫陽茶葉不僅能帶來量的累積,還能實現質的飛躍。
“8月試生產以來,共回收了當地茶企的茶葉共計2噸。”中茶紫陽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冉云鵬告訴記者,公司成立以來,與紫陽縣域12家茶企簽署了供應采購協議,公司在正常生產情況下,預計年采購額達1500萬元,可帶動1萬名茶農增收,戶均增收預計達1萬元。
致力“兩業”增收,紫陽縣把產業、就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措施和長久之策,今年6月,制定出臺《紫陽縣2020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辦法》,按照“育龍頭、強鏈主、搭平臺、保要素、建集群”工作思路,堅持富硒茶首位產業不動搖,改造茶園3萬畝、專業化茶園管護5萬畝,培育數字茶園基地10個,實現年產茶1萬噸,一產產值達25億元以上。
后扶讓“新市民”安心生活
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種地種慣了。這是紅旗社區大多數易地搬遷群眾的心聲。從大山深處搬遷至現代化社區,雖說醫療、教育、就業等條件大為改觀,但對于搬遷群眾來說,“擁有一塊菜地”才算真正融入了新生活。
“大多數的搬遷戶都是從山上搬下來的,以前房前屋后都能種地,吃菜也不用掏現錢,F在雖然住得好了,可樣樣都要掏錢買,大家都渴望有塊地種。”搬遷群眾吃菜難問題是制約搬遷群眾“穩得住”的原因之一。為此,今年5月,紅旗社區通過前期調研,決定實施搬遷社區“小菜園”建設工程。
“小菜園”按照“統一建設,返租到戶”的原則,由搬遷社區統一流轉土地、統一投入資金、統一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后,再返租給轄區搬遷群眾作為菜地使用,明確“小菜園”管理制度及退出制度,確保群眾吃上自己種的安心菜。
“‘小菜園’實施以來,通過群眾之間相互宣傳,目前已有50戶搬遷群眾參與。”紅旗社區副主任陳緒蓮介紹。
從小超市、小庫房、小餐桌、小課堂、小廳堂到小菜園,紫陽創新實施“六小”暖心工程,持續提升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補齊安置社區基礎設施短板。深入貫徹落實《安康市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服務規范》,繼續開展社區管理服務“星級”創建工作,全縣30個100戶以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達到“四星級”以上標準,提升易地搬遷社區規范化管理水平,確保搬遷群眾安下身、放下心、扎下根。
同時,探索創建了“一張網覆蓋,一本證定人,兩項清單定責,六大工程促融入”的“1126”搬遷后扶雙線管理機制。通過構建網格化機制,夯實網格員責任,對搬遷群眾開展服務和包聯,創新搬遷社區“居住簿”制度,同時理清遷出村職責、遷入社區職責,積極推進“防返貧底線堅守、產業就業增收、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提升、社會兜底保障、文明新風引領”六大工程,切實解決搬遷群眾辦事難、管理難、融入難、增收難等問題,讓搬遷群眾“安居”又“樂業”。
群眾的認可是該項機制實實在在的檢驗。近日,從第二屆“中國鄉村振興人才論壇”獲悉,《紫陽縣“1126”機制促推搬遷后扶》榮獲鄉村人才振興優秀案例,全國僅30個。
“百日提升”同心協力固成果
機器、人工齊上陣。近日,記者在洄水鎮聯溝村冬桃園產業道路拓寬硬化工程項目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道路整修,大家分工明確,現場一片忙碌的景象。
“現在施工的是錯車道,施工的工程是損壞路面補修,出動工程車6輛,3輛車倒料、3輛車拉混凝土,每天有14個人,為了趕進度,我們盡量在努力。”戴宗新是現場施工的技術員,他告訴記者,為了搶抓工期,他們每天都保證10個小時左右的工作時間。
記者了解到,該產業路路面多處損壞、缺乏錯車道,影響了沿線村民的生產生活出行,導致村民農作物與市場流通困難。在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百日提升”行動中,洄水鎮對該項目進行改造提升,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題,更為產業大戶在銷售運輸環節奠定了基礎,為進一步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提供了保障。
自我市啟動鞏固銜接“百日提升”“百日督幫”行動以來,紫陽緊扣“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主線,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產業幫扶、脫貧人口穩崗就業、資金項目和扶貧資產管理、蘇陜協作、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十大重點任務開展整改提升。各鎮和各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了工作任務,明晰了工作標準,聚焦十大重點任務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
踴躍參加村上組織的人居環境治理,不舉辦“升學宴”“生日宴”“喬遷宴”等各類宴會,都可以獲得相應的“道德積分”,存入戶均一張的道德積分卡中。當季度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不僅能夠作為評選“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環保衛士”等榮譽的重要依據,還能從村上的“愛心超市”兌換生產生活物資。
在蒿坪鎮改革村愛心超市,里面整齊擺滿了貼近村民生活的日常用品,獲取物品的方式就是村民手中的積分卡。“我們共有6類43小項道德積分規則,孝親敬老、勤勞致富、熱心公益等能有1至10分不等的積分,每季度通過小組會初評、村民代表大會審定、村‘四支隊伍’審核和公示,進行最后賦分。”改革村駐村第一書記邱陽康說,通過積分管理,村里的群眾有了“攀比”心理,從以前的“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積分卡匯集了向上向善新風,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樣板與支撐。
鄉村振興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紫陽,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小城正在脫穎而出,昂首闊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